
圖為潔白的冰雪把都督鄉的古村落裝扮成美麗的鄉村圖景?!×_永皓 攝
中新網重慶12月13日電 題:武陵山古村落美景變“錢”景 返鄉創業人憶鄉村旅游變遷
作者 羅永皓
初冬時節,武陵山區陸續迎來今冬降雪。重慶市豐都縣都督鄉41歲的村民劉航飛拿起手機,圖文并茂地將家鄉的霧凇雪景和冬季民俗分享到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自返鄉創業那年起,他就堅持以這樣的方式推介家鄉美景,不知不覺已過去五年。
千年古樹、百年民居、天坑溶洞、峽谷瀑布……劉航飛的家鄉位于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線路和烏江畫廊民族風情走廊的交匯處。境內不超過45公里的范圍擁有眾多自然景觀和民俗建筑。由重慶市委統戰部、重慶市民宗委、中新社重慶分社共同主辦的“武陵山鄉美·齊力奔小康——聚焦重慶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暨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都督鄉時,正值大雪過后,放眼望去漫山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的霧凇宛如玉樹瓊花讓人如臨冰雪童話仙境。
圖為入選重慶最美鄉村公路的都(督)棣(堂)公路。受訪者供圖
都督鄉“小而全”的旅游資源,過去鮮有人知。都督鄉處于重慶豐都、武隆、彭水、石柱四縣交界的地方,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劉航飛回憶,以前家鄉基礎設施差,“去重慶需要走六七個小時的路到武平鎮坐汽車。”
據都督鄉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底都督鄉有貧困村2個,建卡貧困人口200戶778人,貧困發生率達26.7%。為謀發展,劉航飛在2000年“花三天路程”到重慶主城打工,一走就是15年。
變化同樣發生在2014年,中國“四好”農村公路建設全面鋪開,農村交通環境逐年改善。與此同時,都督鄉開始發展鄉村旅游。當地政府對都境內的師家嵌天坑溶洞群、古樹、古村等進行了旅游開發保護,并以資金補助的形勢鼓勵古寨居民發展鄉村農家樂。
“在外漂泊始終沒有歸屬感,我一直都想回家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劉航飛看到家鄉的變化,毅然放棄重慶主城的工作回到家鄉,將自己家里近300年歷史的祖宅打造成農家樂,并輾轉云南、貴州、廣西三省的多個旅游景點,學習鄉村農家樂、民宿的經營經驗。
都督鄉的鄉村旅游和劉航飛的家鄉事業并非一帆風順。
“剛起步的時候,游客很少,偶爾才有1-2個人入住。”劉航飛告訴記者,即便如此他還是始終堅持與到訪的游客一起游覽都督鄉山水,一起喝茶閑聊都督鄉的文化和民俗。也是在這個時候,他開啟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推介家鄉風俗和美景,希望為家鄉旅游發展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都督鄉交通網絡也在逐步完善。都督鄉黨委書記江永紅介紹,2014年以來都督鄉共計硬化道路50.06公里,建成人行便道41.3公里,形成“對外主公路、村社水泥路、鄉內聯網路”的道路網絡。境內的都(督)棣(堂)公路還入選了重慶最美鄉村公路。
道路網絡的聯通讓都督鄉的美景漸漸被人們知曉。2015年,都督鄉在國務院研究室、中國旅游局、中國住建部指導全國60多家媒體共同舉辦的評選活動中,獲得“中國最美村鎮”稱號;2016年,都督鄉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的“中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江永紅說,都督鄉近年來力推旅游扶貧,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配套,發展鄉村酒店和特色人家35家1000余張床位,完成旅游接待中心、旅游停車場、《千年紅豆都督情》情景劇等旅游配套,建成4.55公里的濱河彩色步道、金鐘山登山步道,舉辦“云上人家·山水都督”全國攝影大賽和都督杯市級籃球邀請賽等文體旅游節會,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訪。幾年來,累計接待游客50萬人次。
“很快要過年了,很多老顧客會來殺年豬,吃不完就留在這里做臘肉,待下次過來時再取走。”如今,劉航飛的農家樂累積起了自己的“朋友圈”,許多顧客成了“回頭客”。劉航飛本人也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指導10余個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建起了鄉村農家樂。
“家家戶戶都種的土豆,也不愁吃不完了。”劉航飛說,家鄉旅游的發展同樣帶動了當地農特產品的發展?,F在自己一年光土特產的銷售額就達70萬元人民幣以上,而這些土特產原材料全都來自當地村民。據都督鄉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該鄉梁橋、后溪2個貧困村已整村摘帽,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零。
“以后烏江畫廊和長江三峽一線的游客,都會聚攏過來。”隨著豐彭二級路等一批交通工程的規劃和開工,劉航飛對家鄉的旅游未來充滿了自信。但他卻計劃精簡自家農家樂的規模,轉型成“小而精”的民宿,以更周到的服務讓更多游客真正體味到家鄉的美。